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院長 丁國聲
《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和國家‘走出去’發展戰略需要的必然選擇,對提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國際知名度和國際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外語類職業院校,更有責任和義務發揮優勢和作用,探索交流道路,構建合作模式,為高職院校爭得高校國際交流合作領域的一席之地。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第一步應是“引進來”。“引進來”就是“拿來”,就是要立足自我,為我所用。我院最早的對外交流是從延聘外籍教師開始的,以期利用國外的優秀教學資源,借鑒發達國家人才培養經驗,提高學院的外語教學能力。學院目前有英法德俄西韓日阿拉伯等8個語種,每年30名外籍教師的規模。外籍教師基本能夠實現來自各語種的母語國,保證了各語種語言和文化的原生態,促進了學生外語學習的興趣。如果借機能夠引進國外先進職業技術或職業教育經驗,當會進一步擴大外籍教師的引進張力。目前,留學生人數長期保持在每年100多人的規模。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不僅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實施“走出去”戰略更是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落腳點。截至目前,學院已與13個國家的28所院校締結合作項目或達成合作意向,其中課程和學分相互承認、交換生互派、師資交流與培訓等為合作重點。“走出去”戰略,擴大了學院的社會影響力,拓展了辦學渠道,提升了教學自信心。當然,目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核心應該是在海外建孔子學院,而孔子學院短短幾年時間在全球迅速突破了500家,也印證了這一點。眼下,孔子學院幾乎清一色為普通本科院校所建,高職院校幾乎很難覓蹤影。就師資、學術影響力等方面考量,本科院校創辦孔子學院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性,但并不意味著高職院校在這方面就無所作為。經過多方面協調,2011年9月,我院與玻利維亞圣西蒙大學合作共建了該國唯一一所孔子學院,同時也是全國公辦高職院校的首家孔子學院。我院海外孔子學院的設立,一方面促進了兩國兩校間語言文化的學習交流,同時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方面也顯現出巨大的潛力和深刻的影響力。
積極投身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是高職院校難得的發展機遇。當今中國經濟奇跡成為了世界各國爭相探討的話題,而高職院校作為中國經濟奇跡的衍生物、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當如本科院校一樣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勇敢地“走出去”,把當代中國的主流思想文化和經濟騰飛模式對外輸導,為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騰飛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某種意義上,高職院校相對普通本科院校更具獨特優勢。首先,中國經濟神話引發的仿效效應。世界各國對中國的關注和興趣有文化的考量,但更多更直接更現實的考量則是經濟的,仿效中國模式、解析中國模式、利用中國模式。如此,伴隨著中國經濟大潮涌動應運而生的高職教育無疑要比純思想、純文化、純學術的普通高等教育更具吸引力。其次,高職教育于中國經濟的巨大助推力。解構中國經濟三十年的發展歷史,最近十年無疑是最為強勢、最令人振奮的階段。拋開政治、社會等因素,僅就教育于經濟的推動力而言,絕不是一個學術問題。世界經濟一體化,必然要求高職教育要面向更為廣闊的國際舞臺。再次,高職教育與企業的深度融合。高職教育從誕生之日起,一是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支撐,二就是作為企業一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培養搖籃。校企共建、訂單培養、產學研結合,就是高職院校企業化的重要特征。伴隨產業企業走向世界,高職對外開展交流與合作必然成為繞不開的話題。
那么,高職院校應該在哪些方面發揮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主導作用呢?筆者以為,高職院校可以將高職辦學模式作為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前面已有論及,高職教育是順應經濟大潮高速發展并與企業緊密結合而繁育發展起來的。在世界各國熱衷于中國模式之時,高職教育這種頗具中國特色的并且深深打上經濟烙印的教育模式也當引起國外教育機構的興趣。高職院校還應把培訓輸出作為對外交流合作的主要內容。如果從經濟成本、辦學模式成熟度考慮,培訓輸出(含涉外就業)或異域招生,滿足企業海外發展的需求,也應當是高職院校對外交流合作中可以大展宏圖、大有作為的領域。高職院校還可以實現與外國企業、尤其是當地本土化企業的向度合作。一般說來,這些企業還未形成自己的人才培養基地,企業文化也在建構中,高職院校不妨再來一次校企合作,為該企業定向培養或培訓所需人才。
不可否認,高職院校在對外交流合作中會遭遇很多難題,并且這些難題很多是高職院校先天劣勢造成的,如教育基礎相對薄弱、教育結構相對單一、教育能力顯著不足、教育影響力缺失等客觀存在。必須應對有法,否則機遇會變成風險,得不償失。筆者認為,高等職業院校首先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將相關行業(企業)產品(生產)的國際通用標準融入教學內容,為各類企業跨出國門開展經濟活動提供人才保證打下堅實基礎。高職院校還需努力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辦學實力。只有壯大自身實力,才能在國際交流與合作領域擁有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