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8日10:54 來源:紫光閣網
最美的青春年華,她用在了畜禽糞污的研究上:為了研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她是養殖場、有機肥廠的常客,關注每一份糞便及有機肥樣本中的養分和污染物;她為近100個地方及企業提供了技術服務,有效推動了地方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工作的開展,呵護著鄉村環境的美麗;她榮獲農業部首批“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稱號,在入選的25人中,她是最年輕的科學家之一。
10年間,33歲的她與同事到過全國121個種養大縣,深入254個養殖場及167個有機肥廠開展調研及取樣工作。
她叫沈玉君。
沈玉君在基層調研
“只有學以致用,才對得起國家的培養。”
沈玉君的導師李國學對這個在碩士研究生期間就“與眾不同”的學生印象深刻。“學習好、組織能力強。更難能可貴的,是一個女孩子能跑到臟亂差的堆肥廠里取樣做實驗,而且這么多年來一直在堅持。”沈玉君以優異成績畢業于河北農業大學,她放棄了免試推薦保研的機會,先后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農業大學和中科院地理所,師從李國學和陳同斌兩位導師,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從事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研究。
在一篇題為《堆肥歲月的姐妹情》的日記中,沈玉君這樣寫到時:2009年12月和梁琪一起去秦皇島做污泥堆肥實驗,每天要坐1個小時的26路公交車才能到堆肥廠。寒冬臘月,她穿了一件雪白的羽絨服,我穿一件土黃的,天天為了能在26路首發站擠到兩個寶貴的座位而開動腦筋。堆體上的實驗日復一日進行,一個月后,梁琪的雪白羽絨服到處都是污泥和灰塵,穿著這身臟衣服在回京的車上,竟遭到了一些人的冷眼……
經歷過痛苦和絕望,品味過冷眼與苦澀,才能堅定信心和方向。2012年,沈玉君結束了9年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領域的學習生涯后,有個機會可以進入外企工作,但一聽說要放棄專業,沈玉君拒絕了。“我學習了近10年的糞污處理及堆肥專業,只有學以致用,用到實處,真正解決問題,才對得起多年的學習經歷,對得起國家的培養。”她最終選擇了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始了職場生涯。
正在采集糞污樣品的沈玉君
專注糞污處理,服務綠色發展
“科研方向上,她能根據實際問題及需求,迅速找準定位,組織團隊成員開展研究,能擔當、肯鉆研、樂奉獻,不怕吃苦。”所長孟海波還記得,為了盡可能獲取最新鮮的樣品,她曾長時間蹲在養雞場里,拿著小鏟子小心翼翼地把雞糞采集到樣品袋中;為了加緊分析實驗數據,熬夜通宵是常事。“上手快,剛邁入工作崗位就能迅速進入狀態。”院黨辦主任張鳳平回憶說。
一次,她去大興采集樣品,回來乘坐公交車,由于身上氣味太大,遭到乘客抱怨,最終竟被司機勸下車。沒辦法,她坐幾站就換一輛車,終于把樣品帶了回來。為了深入研究糞便清潔堆肥技術,沈玉君與同事經常在堆肥廠一住就是一個月,在臭氣熏天、蚊蠅亂飛的堆體上一待就是一整天。還有一次是冬天,她在郊外的堆肥廠做實驗,實驗八點多才結束,屋外一團漆黑,公交沒了,出租車師傅都不愿意來接。正無助時,有車來廠里送污泥,沈玉君和同事毫不猶豫地爬上了拉泥的大卡車。“車太高了,同事先在下面托著我上車,我再從上面拉她上去。數九寒天,迎著刺骨的寒風,就這么站一路……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是挺不容易的。”
正是這樣的堅持與執著,她探明了畜禽糞便堆肥過程中重金屬鈍化機理和VOCs(揮發性有機物)產生規律,研發了糞便堆肥清潔生產技術工藝,獲得專利5項,發表了40余篇學術論文,也成功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課題。
基于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研究成果,沈玉君又積極投身于地方技術服務工作中。山東省諸城市是我國典型的種養大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壓力很大,為了做好該市的技術服務工作,沈玉君及同事先后多次到諸城,一方面走村入戶了解老百姓需求,另一方面與市政府積極溝通,研討諸城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發展方向。
2017年春節期間,沈玉君放棄了休假機會,再一次和同事踏上了前往諸城的高鐵,他們仔細計算諸城市每一個養殖場的糞污產量,全面分析適合該市的發展模式,最終提出了三大類符合諸城市特色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諸城模式全面開啟并實施,諸城市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種養循環工作,并獲得了全國畜牧養殖種養結合整縣推進試點示范縣稱號。據統計,類似這樣的技術服務工作,沈玉君共計完成了近百項,為多個縣市探索出適宜的種養循環模式,成為鏈接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之間的橋梁,加快了地方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上的步伐。
做女兒的好榜樣,當同事的主心骨
沈玉君的微信頭像是不滿兩歲的女兒,她低垂著頭,羞澀地微笑著。“有些愧對女兒和家人。”沈玉君的這種內疚,始于懷孕伊始。那時,她帶著身孕走鄉串戶調研。即使哺乳期間,在有機肥廠搞試驗一待就是一整天,連續出差多日回到實驗室需要立即處理樣品,只能通過視頻看看手機那頭哭著要媽媽的女兒。
“不管是在養殖場采樣,還是在種養大縣調研,其實沈玉君心里最牽掛孩子。為了彌補女兒,下班即便很晚,她也會靠在桌邊,陪著女兒坐坐。”農工院副總工張玉華既是領導,也是長輩,她認為對于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系,沈玉君做得很到位。沈玉君卻說:“家人為我做出了很多犧牲,我很感激他們給予的理解和支持。不過,我也確實希望在對待工作上給孩子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榜樣,這是最基本的責任心,也是一個共產黨員的基本素質。”
同事丁京濤對沈玉君佩服不已:“她既要把握方向,又要團結大家伙兒一起干工作,加班是家常便飯,但團隊的人都愿意跟著她干。”沈玉君一方面堅持科學研究,一方面注重團隊培養,在團隊人員數量少、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向不明確的困境下,勇挑重擔,專注于科研方向凝練,耐心培養新職工,幾年時間,科研隊伍由小變大、科研業務迅猛增加。與此同時,協助所領導分管科研工作,組織申請立項了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科研項目,完成了近20項科研項目的實施工作。“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工作效率高。親和力極強,有耐心,科研上的問題常向她請教交流,她也總能幫助大家共同渡過難關。”同事周海賓告訴記者。“讀博士時就聽說過師姐沈玉君,工作后有幸與她在同一個單位,果然名不虛傳。她工作認真忘我,品格堅忍真誠,值得我們新入行的年輕人學習。”2017年剛入職的張曦說。
有什么樣的學術人格,就會孕育什么樣的學術成就,造就什么樣的學術人才。沈玉君在從事研究的過程中都從國家需要出發,不管條件如何艱苦,始終不忘科學報國的初衷。有這樣一批年輕科技工作者為了黨和國家的事業執著地努力與奮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記者 李琭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