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長春市委員會
2018年09月07日14: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物業管理事關千家萬戶、百姓安居樂業,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特別是老舊小區物業棄管問題一直是影響城市基層治理的難點,也是長期困擾街道、社區的民生難題。為積極破解這一民生難題,長春市二道區把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作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推進社區建設發展的重要引擎,以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為主線,以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為重點,突出抓住黨建引領、典型帶動、協商助力、文化植入“四個關鍵”,在十委社區麗景秀苑小區探索進行居民自治管理試點,通過黨組織統籌引導,組織成立居民自治委員會,通過兩年的打造,將麗景秀苑這個老舊散小區打造成為溫馨和諧的幸福家園——“十委大院”,探索了一條老舊散小區黨建帶動物業管理的新模式。
二、做法
1.發揮黨組織推進優勢和集聚效應,點燃社區治理“動力推進器”。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居民自治工作中的引領作用、核心作用,著力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居民自治委員會為主體、其他力量為支撐的工作格局。理順自治體制。發揮黨組織推進優勢,社區黨委因勢利導、雙管齊下,在采取充分調研、征集民意和推薦選舉基礎上,建立“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為主體的四級黨建責任體系,成立了居民自治委員會,打造了“當家人”“闔家歡”“夕陽美”“暖千家”“鄰里情”5個特色黨小組,建立6家“黨員中心戶”,將居民緊密團結在黨組織周圍,凝聚起自治管理的核心推動力量。發揮黨建資源集聚效應,探索街道社區與駐區單位黨組織“共駐共建共商共治”機制,整合駐區單位人才、智力、資金、服務等優勢資源,通過聯席會議、入戶走訪、黨員聯誼、精準服務等措施促進共駐共建,引導駐區單位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管理和治理。對十委大院存在物業棄管、路面破損、垃圾堆積等實際問題進行集中清理,并對綠化逐步改造,大院環境明顯改善。同時,建立“共享型”服務群眾場所,在十委大院建成黨建服務“微陣地”,打造集黨建文化、運動健身、休閑娛樂、學習宣傳為一體的服務群眾場所,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2.強化黨員示范帶動和志愿服務作用,開啟社區治理“服務加速度”。堅持黨員示范帶動,以點帶面,促進自治能力提升。選好“領頭人”,深入實施城市社區“雙建”先鋒行動,向黨員干部發布“黨員先鋒崗”“我是黨員我承諾”黨員倡議書,突出居民自治組織選舉的程序性、參與性、代表性,選出有擔當、有威望、有干勁的黨員模范,帶領大家共建幸福社區、共建和諧家園。退休黨員沈永華組織老黨員整修小區、維護環境、調解矛盾,帶動大家自發地集體治理小區,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出力的濃厚氛圍。培育“志愿者”,建立“人才庫”,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塑造成為具有強烈主人翁意識的“大院人”,涌現出一批志愿表率。其中,黨員志愿者李松泉帶頭成立了好鄰居黨員志愿服務站,既為居民提供書籍、修理工具等服務,也為鄰居打造了相互交流的“說事點”,吸引了近30人參與拓展服務,互幫互助,共同受益,進一步提升居民自我服務水平。通過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十委大院舊貌換新顏,外部環境、管理秩序都實現了質的飛躍。
3.創建民主協商平臺和協商辦法,強化社區治理“民主協同性”。堅持做實民主協商,廣泛吸納不同層面的居民共同參與,讓居民群眾發言有場所、利益協調出實效。搭建協商平臺,重視發揮聽證會、協調會、議事會“三會”自治機制,樓組長、黨員代表、居民代表、業主代表、婦女代表及志愿者及時了解項目實施內容、實施程序和受益范圍,凝聚共識,解決小區舊城改造、停車難、廣場設計等居民關切問題。特別是在充分民主協商下,每月20元的居民自治服務費收繳率達到100%。創新協商方法,結合實際自創“三下三上”自治協商法,一下小區宣傳發動、上社區黨委協助形成意見稿,二下樓棟征集意見、上社區黨委幫助形成草案,三下居民家中簽單確認、上報街道審定形成正式稿,并公示實施,經過多輪協商,真正讓《居民公約》得到大家的共同認同,實現自覺遵行、落地見效。
4.培育黨建品牌和文化認同,提升社區治理“文化歸屬感”。注重將文化元素嵌入居民自治架構,以文化認同凝聚自治共識。挖掘草根文化,把草根文化作為主流文化的重要補充,挖掘了一批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草根宣講員,用“百姓嗑”嘮國家事、解百姓憂。特別是依托“新時代傳習所”,宣講員用群眾聽得懂、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黨和國家的政策真正傳達到居民中,把醫療、養老、教育等居民最關心最關注的實際問題作出最形象的解答,消除了誤解和疑惑,幾年來,先后開展各類活動156場次,切實讓黨和政府的聲音落地生根。打造樓棟文化,突出“家”的理念,對小區內部11個門棟進行特色打造,為每一棟樓確定一個主題名稱,并輔之以配套的樓棟主題延展語、樓棟主題深化展示空間,全面詮釋植根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基因。特別是以“紅色歷史”“和諧致祥”“孝親敬老”等為主題,打造“一單元一主題”紅色黨建樓道文化,將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貫穿整個小區,營造了紅心向黨的濃厚氛圍。
三、成效
1.堅持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社區黨組織政治功能得到充分彰顯。突出以組織力提升為重點,強化政治功能,積極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四級黨建責任體系的建立,有效把黨組織建設成堅強戰斗堡壘。在規范設置黨組織基礎上,探索基層組織創新組建模式,建立5個特色黨小組,6家“黨員中心戶”,以“區域化”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將社區黨員干部明確到具體責任,細化到小區、樓院、住戶,推動黨的組織、黨的工作、黨內政治文化、黨員發揮作用“四個全覆蓋”。同時,在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主題黨日等基本制度基礎上,鼓勵和引導黨員干部、居民群眾開展各類主題黨日活動和文化活動等,在黨員帶動下,形成“一小區一特色” “一單元一主題”黨建文化,社區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充分彰顯,影響帶動廣大居民群眾自覺聽黨話、跟黨走。
2.堅持寓服務功能于政治功能之中,社區黨組織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開展黨建精細化服務,先后組建了“當家人”居民自治服務小隊、“一家親”鄰里守望服務小隊、“巧師傅”日常維修服務小隊等8支草根志愿服務小隊,實現了居民群眾“一刻鐘生活服務圈”,最大限度地方便居民群眾。提出了“幸福十進門”工作目標,把服務分為“公共事務、居家生活、人文情感”三個大方面和“黨員先鋒服務、環境美化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社區代辦服務”等10小類,確保社區及其他社會服務組織在15分鐘時間內受理、安排解決居民提出的各類服務事項,最大限度地方便居民群眾,實現“小需求不出家門、大需求不出社區”。
3.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社區治理水平得到明顯增強。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堅持政治引領、組織引領、能力引領、機制引領,社區黨委整合轄區資源,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抓手,強化聯席會議制度,積極引導社區工作者、駐區單位、居民群眾多元參與社區治理,將轄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在職黨員單位編入網格,推動城市管理、民生服務進網格進樓棟,通過與轄區單位協同用力、共駐共建、聯動服務,逐漸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推動黨組織由“各自為戰”變為“抱團作戰”,形成社區資源共享、社區發展共商、社區事務共治、發展成果共贏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提升了城市基層黨建整體效應。成立以來,十委社區先后召開聯席會議、協調會議、聽證會議 20多次,解決社區問題30多個,居民參與自治的意識顯著提升。
四、啟示
啟示之一:以創新性治理思路引領社區治理新方向,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牢固樹立“大黨建”工作理念。“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街道和社區黨組織是黨最貼近居民自治的組織,要加強對社區居民自治工作的具體領導,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于社區居民自治的全過程,始終保持社區居民自治工作的正確方向。同時,要注重發揮黨員在社區居民自治中的重要作用,通過發揮黨組織的“發動、引領、推動”作用,更好地提高黨組織動員社會的能力和水平,通過合法的工作程序,把黨組織的要求和意圖轉化為群眾組織的自治行為的工作要求。
啟示之二:以系統性體制機制打造社區治理新格局,必須依法建章立制,有效推動居民自治長效運行。民主是社區居民自治的基礎,社區居民自治是滿足社區群眾利益的根本手段。要正確處理好社區居民自治過程中的公共利益、為公共利益服務的組織利益、為組織服務的個人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建立完善一整套科學、民主的議事程序和議事規則。只有依法依規,有章可循地處理利益矛盾,才能維護社區公平,才能保護社區居民的合法權益,才能讓社區居民自治在社區扎根、開花、結果。
啟示之三:以融合式服務平臺助推社區治理新發展,必須要培育民主意識,抓實筑牢服務民生保障基礎。社區居民既是社區建設的參與者,又是社區建設的受益者。在居民自治建設過程中,單靠社區唱“獨角戲”是不夠的,要挖掘、培育一批熱心居民、社區領袖和熱心骨干作為自治先行者,并發揮他們的“領頭羊”作用,以“群眾帶群眾”的方式逐步帶動更多社區居民參與到居民自治活動中來,逐漸讓社區居民成為其中的“主角”,讓社區居民在參與中轉變觀念。
五、評論
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是提升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的現實需要,也是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關鍵之舉。十委社區黨委牢牢把握黨的領導這個根本,堅持黨建大統領、治理大聯動,尋找城市基層黨建與居民自治的融合點,通過全面抓實黨建引領、典型帶動、協商助力、文化植入“四個關鍵”,成功探索了“十委大院”黨建引領居民自治新路徑。這個做法充分證明了,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推進新時代社區黨組織建設必須把提升組織力、突出政治功能擺在首位;也充分表明,要把社區建設得好,根本在于社區黨組織堅強有力,社區黨建有特色有亮點;社區群眾滿意度認可度高,根本在與社區黨組織力倍增放大、充分彰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