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市委組織部
2018年11月19日09:5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與動因
集寧區作為烏蘭察布市主城區,轄區城市人口近36.5萬,占全區人口的91%。近幾年,隨著城區建設步伐加快和居民群眾需求更趨多元化,“拆遷難、安置難、排長隊、效率慢、中梗阻”等城市病在基層較為突出。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進一步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因此,只有加快推進以街道社區為重心的管理服務體制改革創新,才能更好的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夯實黨在城市的執政根基。為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反復的調研和論證提出了“重心下移”、“人員下沉”、“事權下放”和“經費下劃”街道社區四項改革,并于2015年3月正式印發了《集寧區深化街道社區“四項改革”實施方案》,“四項改革”工作全面推開。
二、主要做法
管理服務重心下移。全面構建以街道社區為重點的城市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大力推動政府各項職能向民生歸位、工作重心向基層轉移。一是構建城市大黨建格局。出臺了《關于推動城市區域化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形成了覆蓋“區、街道、社區、網格(小區、樓宇)及各類組織”的“一縱四橫”區域化黨建格局。在區級層面,建立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在街道社區層面,10個街道、68個社區成立街道聯合工委和社區聯合黨委,在網格(小區、院落)成立530個黨組織。同時針對中心城區一些駐片單位、包聯單位規格較高、影響較大導致區域化黨建機制運行不協調不暢通等問題,在街道試點開展了街道輪值主席制,在社區實行由駐片單位、包聯單位書記兼任聯合黨委書記,社區黨組織書記兼任聯合黨委副書記的區域化黨建組織設置模式,有效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落細落實。二是“智慧黨建”引領智慧服務。為了給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支撐,實現智慧服務、高效服務。集寧區在最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社區先行先試,建成了覆蓋“各職能部門—區指揮中心—街道—社區—網格”五級智慧黨建網格化管理服務智能平臺,打造了黨的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三網合一”的網格化管理服務信息系統,實現了轄區各類基礎信息及時收集,日常工作及時處理,重要事件及時處置和考核評估準確有據,最大限度地為黨員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三是互聯互通形成推進合力。結合智慧政務建設,各職能部門將現有平臺數據進行整合,凡屬涉及居民群眾的服務事項全部納入到智慧政務服務系統,并下移到街道社區,群眾通過智慧政務平臺進行政策咨詢、事件受理、初審、辦理等功能,使電子證照和公共服務事項在不同區域、不同層級、不同部門間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目前已在4個社區進行試點運行。
人員力量全面下沉。通過人員下沉、多方支持、專兼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增強社區工作力量。一是黨政領導干部下沉。針對街道社區群眾反映、關切的突出問題,開展了黨政領導干部下基層聽民情、解民憂活動,區委政府主要領導每月到街道社區現場辦公不少于1次,其他處級領導干部每月不少于2次,通過主要領導帶頭下沉到街道社區,解決各類問題矛盾700余件。二是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下沉。結合“五城聯創”和“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市區兩級220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包聯544個小區和單體樓活動,建立起黨員干部聯系點1200多個。同時,在公安、食藥、衛計、供熱等與社區工作相關的職能部門,選派中層干部和業務骨干常態化下沉到街道社區開展業務指導。各街道組織下沉人員采取巡查指導、現場辦公、召開例會等形式開展組團服務,及時主動解決轄區居民困難訴求。三是專職社區工作者下沉。針對社區工作人員老齡化嚴重,專業化水平不足等問題,集寧區按照“一減少、兩提高”(減少人員,提高待遇,提高素質)要求,通過公開招考、競爭上崗、街道下派等方式選優配強了64名社區書記、20名專職黨務工作者和801名專職社工(其中大學生社工455名,35歲以下442名,70名社工考取社工職業證書)充實到基層一線,并按照“一人多崗,一崗多能”原則,476名專職社工全部下沉到網格兼任網格長,通過網格長一次次的入戶、溝通、服務,真正架起了社區與居民之間的“連心橋”。
職能部門事權下放。賦予街道更多的管理服務權限,有效解決當前街道社區普遍存在的“有責無權、責大權小”問題。一是下放初審及監督管理權。針對居民低保申請、廉租房實物配給、租賃補貼發放、小區物業管理和轄區食品藥品監管等群眾關心事項,社保、房產、食藥、就業、自來水公司等20多個單位部門,重點下放了醫保繳費、低保初審、食藥監督、就業扶持等12個方面30多項權利。如:在一鄉一鎮10個街道辦事處,組建了專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食藥所所長兼任街道黨工委委員,有效抓好轄區日常巡查、隱患排查及督促整改工作;自來水公司在10個街道選取了10個人口集中且交通便捷的社區設立收費服務網點。二是下放認同及實施權。在關乎街道社區居民切身利益的城市規劃、社區陣地建設和重大民生的項目實施等方面,建立起規劃、房管、住建、城管、開發企業和鄉鎮街道為主的“六方共議”機制,確保街道社區在事前參與規劃,事中參與監督,事后參與驗收。通過事權下放中的“六方共議”機制,有效解決了老舊城區社區陣地不達標這一突出問題,現全區80個社區陣地全面達標,1000平米以上的高標準陣地達30個。三是下放知悉及優先考評權。對無需街道社區初審,職能部門為居民、個體、公司辦理發放的各類證件,第一時間將注冊經營戶信息、社會組織登記備案信息等反饋給街道社區,切實強化街道社區對轄區各類組織的監督管理。同時,建立街道社區對職能部門和駐片單位領導班子考核評價機制,賦予街道社區優先考評權,確保改革任務落地見效。
經費財權直接下劃。進一步明確社區居委會作為群眾性自治組織與有關部門之間“指導與服務、協調與監督”的職能關系,保障“權隨責走、費隨事轉、權責統一、事費配套”的良性機制在街道社區真正建立,運行通暢。一是多途徑增加經費投入。街道社區協助職能部門開展臨時性或階段性工作,嚴格按照“費隨事轉”標準,根據預算提前撥付工作經費給街道辦事處,年末根據街道社區完成任務情況結算。如:房管局將不低于20%物業維修基金使用決定權下放給街道辦事處,由街道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小額物業維修維護使用。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集寧區將逐年增加社區工作經費和提高社工工資作為一項硬性指標,三年來社工工資由最初的每月500元提高到2950元,同時,建立逐年遞增和獎補激勵機制,對考取《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社區工作者每月補貼200元,助理社會工作師每月補貼100元。社區辦公經費也由原來的4萬元增加到6萬元,并通過財政統一劃撥方式解決社區水電暖網費用,結合自治區、市里下撥經費,現平均每個社區經費達22萬元。三是推行工作準入制度。嚴格執行社區工作準入制度,除明確規定的社區居委會工作職責外,各部門工作需進社區或需要社區協助辦理的,要經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同意,并落實撥付相應經費后方能進入。同時對現有社區承接事項進行全面梳理,取消了社區承擔的小區綠地統計、電梯登記、評比達標等20余項工作任務。
三、取得成效
集寧區通過黨建引領街道社區“四項改革”,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顯著提升,居民生活更加便捷,社會治理更加高效。一是黨組織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通過建立區、街道、社區、網格“四級聯動”機制,實現黨組織間資源的有效整合,形成推進合力,確保服務群眾有載體、有抓手、見成效。二是政府職能向基層有效延伸。建立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將服務事項辦理下移到街道社區,并通過數字化社會管理服務系統平臺,將就業、社保、衛生等8大類100余項線下公共政務融合到“智慧政務”平臺,居民足不出戶便可得到全方位的政務服務。三是服務范圍更加全面周到。通過人員下沉,居民群眾可以將問題、訴求,第一時間反饋給相關單位和部門,一方面暢通了“群眾的訴求渠道”,另一方面,確實解決了一些多年來困擾群眾的老大難問題,真正讓老百姓“暖了心”。四是社會管理更加和諧有序。通過全面下放權利,賦予街道社區更多管理服務權限,街道社區黨組織有了決策權、話語權和實施權,基層群眾的一些困難和問題,街道社區說了就算、說了就辦,促進社會治理更加和諧有序。
四、工作啟示
一是必須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建強基層黨組織是提升社會治理的前提和基礎,集寧區抓住街道社區黨組織這個核心,把社會治理與加強組織建設有機結合,強化了街道社區黨組織總攬全局、整合資源、統籌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二是必須轉變政府社會治理職能。必須轉變以往政府在社會治理中大包大攬的做法,把由政府承擔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轉向街道社區,將人、財、物及有關職能權限下移,這樣才能調動起街道社區在社會治理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三是必須堅持部門協同。堅持部門協同配合是確保“四項改革”真正落地的關鍵,必須劃分出具體的任務和責任清單,建立健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和考評機制,并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四項改革”才能真正惠及群眾百姓。四是必須借助“互聯網”優勢。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等信息技術已走進千家萬戶,要充分運用“互聯網+”優勢,把黨組織、黨員、居民及各類組織和相關單位聯動起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