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
2023年05月08日09:02 來源:學習時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繼續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和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民族工作領域不斷深化“兩個結合”,強化“六個必須堅持”,凸顯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與民族工作的內在關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民族工作力量。
從“兩個結合”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精神實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主要體現在“十二個必須”:必須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高度把握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必須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必須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須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須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必須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必須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體現著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原理。各民族平等的聯合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發展乃至最后的消亡,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就是由原始封閉的民族歷史向廣闊的世界歷史的轉變,這個轉變的過程就是人類不斷打破地域限制和克服各種局限而獲得完全解放的過程,是世界各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統一的過程,而推動這一進程的是生產力的發展、各民族交往的擴大和世界市場的形成。馬克思主義主張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礎上聯合起來,最終實現民族融合,形成“真正的共同體”——自由人聯合體。在國體選擇上,馬克思主義強調要建立單一而不可分割的大國。同時,肯定了在具有復雜民族成分的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芒。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我國的遼闊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發展,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民族實體,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脈相連、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近代以來,在抵抗外國侵略的過程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完成了從自在到自覺的轉變。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從自覺走向自立、自信、自強,進入新的歷史紀元。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黨的民族工作也出現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征。比如,民族地區發展邁上新臺階,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相對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動大融居趨勢不斷增強,如何順應形勢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仍需加強探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不斷鞏固,但局部地區反分裂形勢依然嚴峻,國際勢力干擾破壞我國民族團結的風險不容小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著眼解決當前民族工作的實際問題,作出的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是黨的民族工作實踐的最新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之一,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既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奠定了肥沃土壤。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秉持“天下大同”的理念,“大一統”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心理結構,確保中華民族強而不霸、弱而不分,推動中華文明不斷創新、延綿不斷。同時,中華文化又充分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強調“因俗而治”,主張“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在實現政治統一的前提下,邊疆地區實行有別于內地的治理體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契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具有牢固的歷史根基和文化基礎。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廣泛深入,民族事務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提升,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極大增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在民族工作領域不斷開創新局面、取得新勝利。
從“六個必須堅持”深刻認識和把握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立場觀點方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報告提出“六個必須堅持”,這不僅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的重要體現,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理論實踐創新的基本原則。
一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做民族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凝聚人心的工作。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多做爭取民心的工作,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必須堅持自信自立。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在民族工作領域,我們的道路自信來自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制度自信來自包括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內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理論自信來自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文化自信來自集各民族優秀文化大成的中華文化。放眼世界,中國的民族事務治理真正解決了民族平等問題,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三是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就是要堅持基本方向不變、基本制度不變、基本原則不變,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創新就是要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要求,響應群眾呼聲,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更新理念、轉變慣性、完善政策、創新方法,不斷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
四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在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時期,黨的民族工作致力于實現各民族平等、解放;在中華民族富起來的時期,黨的民族工作致力于推動各民族發展、繁榮;在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時期,黨的民族工作致力于各民族團結、凝聚。要深刻認識民族工作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以及存在的短板弱項,“堅持正確的,調整過時的”,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
五是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只有用普遍聯系、全面系統、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要心懷“國之大者”,提高大局意識,將民族工作擺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擺在大統戰工作格局中統籌謀劃,完整、準確、全面把握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六是必須堅持胸懷天下。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絕大多數都是多民族國家,民族事務治理是全世界治理難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個開放的體系,借鑒了東西方其他國家民族事務治理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汲取了其他國家失敗的教訓,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超越和升華,為世界各國解決民族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從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深刻認識和把握民族工作的時代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這五個方面的特色也蘊含了對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要求。
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大團結。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僅少數民族人口就有1.25億,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因此,對于我們這個人口大國來說,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鞏固發展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才能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民族領域可能發生的風險挑戰,才能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思想基礎。我們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著力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創新方法;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體系,建立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合理照顧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堅決糾正針對任何特定民族身份的歧視性行為。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求“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沒有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要以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促進各民族緊跟時代步伐,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在實現共同富裕、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中同舟共濟、攜手共進。我們要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區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加大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農牧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牧民富裕富足;完善沿邊開發開放政策體系,深入推進固邊興邊富民行動。
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求既要抓經濟社會發展,又要抓精神家園建設。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要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加強現代文明教育,深入實施文明創建、公民道德建設、時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導各族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現代化邁進;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優化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把民族地區建成生態文明示范區。民族地區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生態屏障區。要將民族地區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不斷書寫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生態文明”篇章。
實現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要求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在國際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國內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本質上是一致的,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平等、團結、聯合的思想。建設好中華民族共同體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借鑒。
總之,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道理學理哲理和立場觀點方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民委黨組書記、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