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6日07:52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盛夏7月,陜西鎮安縣月河鎮羅家營村座座民宿錯落有致、千畝油葵點綴在河流兩岸,儼然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羅家營村黨支部書記劉建東介紹,近三年來,羅家營村轉變發展理念,從依靠傳統種植業向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村集體經濟轉變,今年村集體增收有望實現三年翻兩番。
鎮安縣地處秦嶺南麓,山大溝深,“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這里的形象寫照。一無礦產資源、二缺土地、三缺資金,如何發展村集體經濟?近年來,鎮安縣深入調研、集思廣益,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四變轉型 五好培強”之路,推動村集體經濟持續向上向好,賦能鄉村振興。預計今年底,全縣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社區)全部清零。
2023年以來,鎮安縣出臺《黨建引領“四變轉型 五好培強”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實施方案》《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十五條措施》等文件,逐村研判確定發展模式和產業項目,以組織聯建共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成立茶葉、蠶桑等集體經濟產業鏈黨組織23個,組建強弱村結對幫帶78對,鑲嵌產業黨員372名,設置鏈上黨員先鋒崗、責任區625個,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筑牢堅強“紅色堡壘”。
縣委組織部農村黨建干部徐光鍵介紹,“‘四變轉型’就是變廢為寶、變財為業、變散為聚、變綠為金,‘五好培強’就是全力推動村集體經濟實現組織建設好、發展模式好、聯農帶農好、風險防控好、經濟收入好目標。”
做足“變”字文章,推動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變廢為寶,把村內荒廢的林山土地和房屋等閑置資源進行改造升級,通過入股、租賃等方式盤活利用;變財為業,用好用活財政支持和村集體經濟積累資金,發展產業經濟和物業經濟;變散為聚,以集體經濟為紐帶,把各類公司、店鋪,以及黨員、群眾聯合起來,推動抱團發展;變綠為金,把豐富的山水資源進行生態價值轉換,提升附加值。
發展村集體經濟,建強組織是前提。鎮安縣堅持“備育管用留”全方位鍛造村干部隊伍,156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健全集體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等組織機構,64個村聘請村集體經濟法律顧問。
“自然條件所限,一個項目帶動一村一鎮乃至全縣,是不現實的。我們鼓勵各村百花齊放、遍地開花。”徐光鍵說。為此,鎮安縣提出了項目帶動型、股份合作型、產業發展型、園區引領型、物業出租型、資源開發型、資產盤活型、鄉村旅游型、居間服務型、聯合供銷型、能人帶動型、資源收益型、電商聯帶型、公益服務型和基金運營型等15種發展模式,供鎮村參考使用。
在謀劃發展村集體經濟時,鎮安縣把“聯農帶農”作為第一考慮要素。今年,重新界定成員股東24.6萬人,覆蓋98%以上的村集體成員。組織1.3萬余戶群眾以土地、房屋、資金、勞務等形式直接參與村集體經濟,預計全年促進戶均增收2800余元。
既要“放活”,更要“管嚴”。鎮安縣采取鎮級監管、專項審計等形式,扎實開展村集體經濟清產核資、合同清理等工作,強化村集體經濟財務監管。通過建立統籌協調、分析研判、定期調度、督導通報四項機制,把村集體經濟納入年度考核、黨建述職、巡察監督、班子評價四類督考,推動目標任務落地見效。(本報通訊員 鎮組軒)
相關專題 |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