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管理——核心在于促進特色辦學、錯位發展
分類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實現高等教育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增強。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就是要使各類高校作為不同的要素能夠獲得自身最大的發展,使高校之間達到有機的互補與促進,從而使高等教育以體系的科學性去滿足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就陜西的高等教育結構來講,部屬院校強、地方院校弱。對此,我們重點支持各層次高水平大學發展,“十二五”期間,支持“985”、“211”7所高校13.5億元,確保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支持7所省屬教學研究型大學10.5億元、4所地方特色大學2.24億元,提升省屬高校綜合實力;支持6所國家級和10所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帶動高職院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高;每年設立3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高水平民辦大學,促進民辦高校轉型升級。
分類管理的現實目標是建立人才培養的金字塔、立交橋。穩定的高等教育系統應是精英教育、大眾教育和普及教育共存共生的金字塔結構。我們不僅要支持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也要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重視處于中間位置的大量應用型本科院校,使他們結合市場需求辦出特色、提升質量。同時,分類管理應充分體現高等教育的開放性,為不同類型和層次高校的學生搭建合理流動的立交橋,探索終身教育“學分銀行”。
分類管理的直接效應是促進高校培育、鞏固和發揚特色。特色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有別于精英教育階段的根本所在,是新時期學校教育質量“高”的標志。以特色求生存是西部地方院校的有效競爭手段。近5年來,陜西有15所高校實現省部共建、省市共建、省企共建,有效加強了高校與行業的聯系。針對陜西高校學科結構“工強理弱文落后”的問題,我們“十二五”投入5.25億元,支持重點學科建設,設立哲學社會科學特色學科建設項目,通過聚合優質學科資源顯現辦學特色。
分類管理——實施還需對觀念和評價進行系統改革
分類管理的前提是轉變觀念,第一位的是要解決高校主要負責同志的觀念問題。要改變重學輕術的觀念,充分認識到高校發展必須滿足人的發展與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在陜西,一些特色鮮明、實踐教學能力強的高職院校,招生就業兩旺,社會滿意度高,反而比一些沒有清晰“面目”的三本院校、甚至二本院校發展得好。
因地制宜,宏觀指導。不是每所高校都具備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潛力,不是每個省市都具備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財力,我們要正視現實、尊重規律。對大學塔狀結構的縱向分類,可在國家層面委托第三方制定指標不同的菜單式分類標準,各省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幾條作為分類管理基礎,再充實制定分類管理的框架與制度體系。
政策導向,項目引領。中央政府可研究測算理論教育成本,在成本測算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資助政策。國家應更多地關注中西部大學,依據學生數、測算成本按比例給予中西部大學一定的資助,對每一類高校設立相應的項目來支持其提高質量。
優化整合,配置資源。政府資源向精英大學集中,不利于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省級統籌十分重要,陜西在實施分類管理中,提出“統籌管理、分類指導”,強調在“統籌”的基礎上進行“分類”,在“普惠”的基礎上支持“重點”,2011年省屬高校教育經費支出168.83億元,同比增長57%;2012年省屬高校生均撥款標準提高到本科12000元、高職9000元;近年累計化解高校債務105.4億元,占總額的91.9%,為各個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支持。
動態管理,科學評價。建立分類標準后,需要結合當前高校教學評估制度,制訂相應的評價體系,各項指標應以定量評價為主,建立相應的評價信息系統,每年將各高校相關數據錄入系統,盡量少搞主觀式的人為評價。分類指導下的評價體系,應充分尊重和鼓勵學校的自主發展,為學校長遠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為教師教書育人注入內在動力,為學生成長成才培育豐厚沃土。
(作者系中共陜西省委委員、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
|